裝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綠色、節能、環保。據了解,裝配式建筑是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力爭用10年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僅占新建建筑5%的比重,10年內裝配式建筑從5%躍升到30%,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朱正舉委員建議,我省應積極推進示范園區建設,打造一批企業項目。借鑒外省成功經驗,做好生產力布局,將裝配式建筑和配套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配送、安裝的企業聚集到園區,形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錯位發展的生產布局,打造高水平特色示范園區,引領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園區建設要享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爭取專項資金的支持,同時,要加強園區建設單位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對接,申請政策性低息貸款,破解融資難題。 相關數據顯示,建筑相關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一半左右。朱正舉委員建議,大力推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重點在新建大跨度工業廠房中全面采用鋼結構建筑,在適合鋼結構形式的新建市政基礎設置中優先采用鋼結構,在公共建筑中大力推廣鋼結構,在住宅建設中積極穩妥推進鋼結構,促進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推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同時,推進農村裝配式住宅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農村保障性住房、居民自建住房項目中開展裝配式建筑試點,使建筑新技術、新材料在農村落地生根、惠及群眾。 裝配式建筑應該朝著全產業鏈的方向推動。和傳統建筑中設計、施工涇渭分明不同,裝配式建筑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整體性”,設計、生產、施工的各個環節都捆綁在一起,上下游承接是個難點。“裝配施工的精度控制在幾個毫米之內,無論哪個環節出現一絲紕漏,都會給建筑產品最終的質量和品質造成影響,甚至報廢。”朱正舉委員建議,要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加大行業培訓力度,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盡快培養具備相關專業技術知識的管理型人才和具備生產、操作經驗的技能型產業技術工人,匹配裝配式建筑工作發展的客觀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