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霧霾頻發的背景下,能夠打造生態小環境的健康建筑備受矚目。3月21日-22日,“第十三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首批11個項目被授予健康建筑評價標識。
本屆大會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美綠色基金、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3月21日下午舉辦的健康建筑證書授予儀式上,共有中國石油大廈項目、杭州朗詩熙華府住宅小區項目、北京中冶德賢公館(8-10號樓)項目、佛山當代萬國府MOMA 4號樓項目等11個項目獲此殊榮。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仇保興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余剛秘書長等重量級嘉賓出席了授予儀式。 據了解,早在2017年1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會同國內相關權威機構發布了《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并啟動了第一批健康建筑評價工作。2017年3月,第一批健康建筑評價標識項目誕生。 據主辦方表示,此次授予健康建筑證書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關注健康建筑。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單位共同編制的《健康建筑評價標準》T/ASC 02-2016中明確定義健康建筑為: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的環境、設施和服務,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實現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健康建筑的發展探索具有重大意義。從群眾角度來看,當前環境、社會問題突出,大氣污染、水質污染、老齡化問題嚴重,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需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健康建筑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所要求的“普及健康生活、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的迫切需求,也是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要求“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對建筑健康性不斷提高的要求”的迫切需求。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健康建筑是綠色建筑更深層次的發展,與綠色建筑相比,健康建筑的概念源于綠色環保,但又具有更深層的含義,它強調建筑如同健康生命體一般擁有自我調節,主動適應工程,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能力;它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和協調是從靜態到動態,從被動到主動發展變化的過程。 3月22日下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主辦了“健康建筑理論與實踐”論壇,宣傳推廣健康建筑。出席論壇的領導、嘉賓有: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馮可梁副主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王清勤副院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孟沖主任、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李百戰院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莫金漢教授等。與會嘉賓就健康建筑的標準規范、認證評價、技術措施和實踐案例展開了研討,具體包括:中國健康建筑發展需求、評價標準及案例,中國健康建筑評價辦法與實踐,打造與環境緊密結合的健康建筑,加速推進健康建筑發展的途徑,健康建筑空氣質量的問題和要求,健康建筑中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家具的選用問題探索,健康室內環境控制體系研究與實踐,健康建筑與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等。 首批健康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如下: 天津生態城南部片區11b地塊住宅項目; 北京朝陽區肖村公共租賃住房1-4號樓項目; 天津生態城頤湖居二期工程10-13號、15-18號、23號、24號、31號、32號樓項目; 北京市中關村壹號B2樓項目; 杭州朗詩熙華府住宅小區項目; 中國石油大廈項目; 北京中冶德賢公館(8-10號樓)項目; 佛山當代萬國府MOMA 4號樓項目; 深圳南海意庫3號樓項目; 合肥萬錦花園A-01-A-03號樓、A-05-A-06號樓項目; 杭州中南•紫樾府6號樓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