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入秋,中馬欽州產業園內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一片片亟待開發的土地上塔吊林立。在第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聯袂展出的“兩國雙園”展位亦是精彩紛呈,引人注目。 廣西北部灣畔,這片昔日的荒蕪之地,而今崛起成為國際合作典范。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用七年時間,實現了“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一張藍圖”的夢想。 七年勢起:從荒蕪之地到國際合作典范 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會有路。 “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山野嶺,沒有路根本進不來。”欽州市委副書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樸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感嘆道,如今這里產業項目和城市建設項目建設齊頭并進,一座宜商、宜居、宜游、宜工、宜學的現代化產業新城平地而起。 改變緣于2012年4月、2013年2月,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先后開園,共同開創了“兩國雙園”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探索和積極實踐。 “中馬產業園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享有的多重政策紅利是最大的吸引力,希望借此面向東盟,輻射全球。”廣西浦晶光學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這也是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內大多數企業的共同想法。 截至目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總投資超過160億元,開發范圍超過22平方公里,注冊企業超過380家,引進產城項目超過150個,協議總投資超1000億元,初步構建了以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其中,鑫德利光電、凱利數碼、慧寶源醫藥、科藝新能源、浦晶光學、天昊生物、由你造3D打印等10多個具有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項目相繼實現投產。 更為欣喜的是,重大項目布局也在突破,總投資100億元的廣西泰嘉7.5代超薄玻璃基板生產線、總投資70億元的中農批國際冷鏈與清真產業基地、總投資超過20億元的川桂產業園項目相繼落戶并計劃開工建設。 為更好地服務和支撐產業發展,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一直在加快推進城市功能項目配套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園、中馬國際科技園、智慧物聯產業園、燕窩加工貿易基地、國家級燕窩實驗室、青年公寓等項目先后投入使用,互聯網創教空間、紅樹林安置小區、扶貧創業小鎮、“四個一”城市綜合體、中小學校、專家公寓等配套服務項目基本建成。 在1000多海里外的馬來西亞東海岸,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姊妹園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同樣熱火朝天,港口、碼頭、工廠、服務區正在加快興建,鋼鐵、鋁加工、陶瓷制品、輪胎、造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項目也在加速布局之中。 中馬兩國發展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而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盟國家急需尋找出口基地,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構建跨國產業鏈和服務鏈。燕窩加工貿易基地,便是廣西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產業合作新高地的生動實踐。 “燕窩加工貿易基地全部建成后,與已投入使用的國家燕窩及營養保健食品檢測重點實驗室一起,將成為我國首個集毛燕進口、檢測、加工、交易、研發、檢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燕窩全產業鏈。”廣西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金谷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裴紹華介紹稱,目前,燕窩加工貿易基地一期項目已簽約入駐企業9家,其中馬資企業6家,近期還有10多家馬資企業等待入園。燕窩產業大廈及產業社區和標準廠房交付后將進行全球招商,“如今萬事俱備,只待燕來。全部投產后,可引進毛燕加工、燕窩即食企業超過50家,預計帶動年產值超過60億元。” 推進中馬“兩國雙園”產能合作,高樸認為,既要突出兩國在燕窩、清真食品、橡膠、冶金、化工等傳統領域的產業合作,又要立足未來加強在信息技術、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合作。積極開展聯合招商推介活動,推動中馬兩國大企業率先到“兩園”投資,盡快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更多中小企業進駐。 成長密碼:改革與創新的因子在此迸發 當初的規劃與設想,之所以能夠一步步成為現實,是因為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探索改革與創新的腳步從未放緩過,“親商”服務理念更是為眾多入區企業津津樂道。 近年來,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高起點推進園區規劃和建設體制創新,實踐法定機構治理模式、構建以資本為導向的園區開發模式、推進“共建共享”的征地搬遷安置模式、探索“片區開發”模式等一系列創新措施。 通過借鑒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經驗和做法,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探索法定機構治理模式,確立園區“特區化”管理的體制和機制。2017年7月28日,《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條例》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審議通過并頒布實施,對園區規劃建設、產業發展、開放合作、社會管理等賦予了一系列創新內容,為園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先行先試、促進國際合作等提供了法治保障。 以資本為導向的園區開發模式也日漸成熟,推動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從傳統的土地經營向土地經營、城市經營、產業經營和資本經營相結合轉變,帶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目前已設立4只產業投資基金,較好地發揮了產業招商作用。實施“基金1000計劃”,引進股權投資類基金公司在園區注冊,目前已經落戶的基金公司80多家。優先選擇與龍頭商、先導商、集成商實施戰略合作,注重構建“科技+資本”產業發展新業態,加快建設一批科技產業發展社區。目前,已規劃建設中馬國際科技園、國際醫藥創新園、智慧物聯產業園、北斗應用產業園、互聯網創教空間等科技產業社區。 為推動科技產業社區建設,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還出臺了2.5產業發展政策,對科技型產業和生產服務業用地實行工業用地政策,不限土地容積率,強化社區配套功能,重點支持高技術產業布局和跨界性產業發展。 “完善園區法定機構治理體系,加快落實設區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和部分自治區級經濟管理權限,初步實現了園區事園區辦。”高樸介紹稱,為更好地服務企業入園,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研究制定“市場主體準入承諾制”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兩個管理辦法,成為廣西首個全面實施行政審批承諾制試點的單位。同時,加強園區行政服務能力建設,組建中馬國際咨詢公司、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為作出承諾的入園企業提供立項、可研等投資咨詢代理服務。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啟動區北側,眾多大型施工設備持續運轉,車輛來回穿梭,一派忙碌而有序之景,這便是當地正在建設中的特色扶貧小鎮項目。通過“雙有”的方式(有房子、有工作)來重點解決全區貧困家庭適齡青年就業問題,計劃吸納廣西5萬貧困人口到特色扶貧小鎮安居樂業,這不僅可以為廣西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作出貢獻,還可以為園區引進技術型產業工人,解決園區企業用工需求。 據高樸介紹,在特色扶貧小鎮建設過程中,園區管委會以“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探索實行“凈地征收”新模式,通過加強征搬安置工作體制創新,鼓勵并引導被征地群眾組建股份合作社,將項目的土地平整、土方開挖等工程交給合作社去做,讓合作社的農民獲得工程收益,最終把群眾從過去的被征搬對象轉變為參與園區開發建設的主體。園區積極推進土地資源資本化改革,推動征地搬遷安置從“補償性安置”轉變為“經營性安置”,將安置用地劃分為居民安置小區、鄰里服務中心和出租公寓三個部分綜合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價值。 “失地農民不僅有恒產,也有了就業機會,同時也為園區提供便利的生活配套服務。”高樸說。 隨著園區開發進度的加快,投資壓力越來越大,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體制已經難以為繼。高樸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園區管委會與中央直屬企業合作,積極探索“統一開發主體、統一城市設計、統一征地安置”等為主要內容的“片區開發”新模式。園區借助中央企業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從傳統的項目施工合作轉變為“投資人+EPC”戰略合作模式,大大加快了開發建設的進度。目前,啟動區以北區域的開發基本上都采取此模式,先后布局了金鼓江綜合整治片區、馬來西亞創新城片區、特色扶貧小鎮片區等項目。 前路漫長:第四代開發園區撬起一座城 隨著“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將再次提速。 一路探索而來,與我國眾多西部產業園區不同的是,敢于創新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已率先將建成具有自由貿易功能的第四代產業園區作為新的愿景。 總結我國園區發展型態從工業集中區型(1.0版)到產城融合型(2.0版)、到科教創新型(3.0版),再到自由貿易區型(4.0版)的發展歷程后,高樸提出,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指引,以規劃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園區為導向,以中馬“兩國雙園”合作架構依托,積極探索建設具有自由貿易功能的第四代開發園區。 高樸認為,第四代開發園區不是對前三代園區的否定,而是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既注重整合前三代開發園區的特征和優勢,又突出了國際合作導向和開發模式創新。“致力于建設高端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科教和人才資源富集區、國際合作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我國園區經濟的國際化和轉型升級提供有益示范。” 目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圍繞建設我國第四代開發園區,已經完成了園區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并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批復。 高樸坦言,探索建設中馬“兩國雙園”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需要破題的還有很多,包括“兩國一檢”(或外檢內放、內檢外放)等便利化安排、金融“點對點”開放創新試點、服務貿易特殊安排、跨境電子商務合作、國際數據服務合作、國際人力資源合作、離岸創新中心建設等。 從提出打造“兩國投資合作旗艦項目”,到建設“中馬合作旗艦項目和中國—東盟合作示范區”,再到建設“‘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中馬“兩國雙園”合作的目標不斷提升,內涵不斷拓展,示范帶動作用更加凸顯,不僅成為中馬兩國產能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成為推動國際互聯互通和經貿政策創新的有效載體。 “把中馬‘兩國雙園’納入‘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庫,推動大型企業參與港口、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樸希望,圍繞服務國際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優勢資源整合,推動欽州港、關丹港聯動發展,實現兩國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合作。借鑒國際自由貿易區通行做法,強化提升園區進出口貿易功能,建設進出口貿易示范區。積極參與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共同推動國際數據共享和業務協作,以維護信息數據安全為核心,探索建設“數據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國際信息數據合作示范基地。 從2012年的“襁褓嬰兒”到如今雖已長成“垂髫少年”,但要做到市場能夠自動調試且可復制可推廣到中國其他地區,高樸認為,對于尚處于“換牙期”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來說,前路仍是漫長,還須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繼續發力。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不斷追求卓越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朝著“中馬合作旗艦項目”和“中國—東盟合作示范區”闊步前進,下一個七年值得憧憬。 |